在健康居住需求與政策雙輪驅動下,中國新風系統市場正經歷爆發式增長。據預測,2025年行業規模將突破840億元,精裝房配套政策與公共設施升級需求持續釋放市場潛力。然而,這個被譽為"空氣守護者"的產業,在高速奔跑中仍面臨三座待翻越的大山。
一、認知鴻溝:從"概念產品"到"剛需配置"的跨越困境
盡管55%的消費者已知曉新風系統,但實際普及率僅3%,與歐美國家90%以上的滲透率形成鮮明對比。這種認知斷層源于多重矛盾:霧霾經濟催生的階段性關注與常態化健康需求的銜接斷檔、設備售價與長期價值的感知錯位、系統集成特性與終端零售模式的適配沖突。當空氣凈化器以千元單價實現即插即用時,新風系統動輒萬元的成本投入與復雜安裝流程,成為普及路上的第一道門檻。
二、標準迷霧:市場教育與技術認證的雙重挑戰
市場上"新風空調""空氣消毒機"等概念產品的泛濫,折射出行業標準缺失的深層問題。當前行業面臨三大認知混亂:一是功能邊界模糊化,制冷制熱與空氣凈化的功能疊加導致產品定位失焦;二是質量評價體系碎片化,CADR值、PM2.5去除率等單一指標難以衡量全維度空氣品質;三是服務標準差異化,從選型設計到維保服務的全鏈條缺乏統一規范。這種混沌局面不僅消耗消費者信任,更遲滯了行業專業化分工進程。
三、技術瓶頸:系統效能與場景適配的平衡難題
在"五恒系統""全空氣生態"的技術賽道上,本土企業正經歷成長陣痛。核心矛盾體現在:節能訴求與凈化效果的此消彼長,北方地區熱交換效率與南方除濕需求的結構性沖突,住宅空間限制與商用場景規模化的矛盾。更嚴峻的是,當物聯網技術要求設備具備數據采集與交互能力時,傳統制造商在傳感器精度、算法迭代、云端服務等數字基建上的短板日益凸顯。
破局之道在于構建"價值可見性"。這需要建立三維攻堅體系:通過沉浸式體驗展廳與數字化效果模擬提升消費認知,參照家電能效標識制定空氣品質分級標準,研發模塊化產品應對地域差異。當行業能像智能手機般直觀展示"空氣質量數值",當維保服務可比肩家電售后網絡,新風系統才能真正完成從"改善型設備"到"健康基礎設施"的蛻變。
參考資料:
1.2025第十屆上海國際空氣環境與凈化技術展覽會 AIRVENTEC CHINA 2025|工業環境展|室內空氣展|空氣展 – 2025年6月4-6日第十屆空氣展與您相約國家會展中心
2.查看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