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4日,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主辦的“2025中國銀發人居發展大會”在上海召開,首次系統性提出“銀發人居”創新概念,標志著我國養老產業從基礎養老服務向全周期品質化發展的跨越。與會專家指出,這一概念不僅重新定義了老年居住形態,更通過“居住+服務+生態”的融合,推動銀發經濟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。
從“老有所養”到“老有優享”:銀發人居的三重維度
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張其光指出,銀發人居的核心在于構建“群體-居住-服務”三位一體的生態體系。不同于傳統養老模式僅關注基本生活需求,銀發人居強調以老年人生理、心理及社會需求為導向,通過空間適老化設計、多元化服務配套和社區治理創新,實現“住得安心、活得舒心、融得進去”的居住體驗。這一理念將居住場景拓展為涵蓋“衣食住行用、康養文旅服”十大產業的協同發展平臺,旨在滿足銀發人群“享老”“樂老”的高層次需求。
銀發經濟:破解結構性問題的萬億級藍海
截至2024年末,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3.1億,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。銀發經濟作為兼具民生屬性與產業價值的新興領域,正成為多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議題。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認為,銀發經濟不僅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更是破解經濟結構性矛盾的關鍵抓手——通過機制設計激發銀發消費潛力,可形成自我循環的發展閉環,助力經濟韌性增長。
復旦老齡產業研究院預測,在中等增速背景下,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將達19.1萬億元(占GDP 6%),2050年更將擴張至49.5萬億元(占GDP 12.5%)。六大核心領域浮出水面:銀發健康服務、居家服務、適老環境改造、制造業升級、精神文化消費及金融創新,覆蓋從基礎照護到品質生活的全鏈條需求。
銀發地產的進化:從單一功能到生態賦能
易居中國董事局主席周忻在大會上發布的《2025中國銀發人居發展報告》揭示,銀發地產正從傳統養老社區的單一功能向多元化場景演進。報告提出八大典型模式:
- 銀發友好社區:推動存量住宅適老化改造與無障礙環境建設;
- CCRC可持續照料社區:整合醫療、康養與持續生活支持;
- 銀發綜合體:融合商業、醫療、文娛的一站式垂直生態;
- 銀發公寓/市場型養老院:滿足不同收入群體的租賃與購買需求;
- 銀發經濟產業園:孵化適老科技與創新服務;
- 銀發旅居:開發季節性異地康養度假產品。
這些模式通過“居住場景”帶動產業鏈協同,將銀發人居從孤立的養老空間升級為連接城市資源、激活消費潛力的樞紐節點。
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
目前,銀發人居的發展既面臨機遇也需突破瓶頸。一方面,多地政府將養老服務納入民生實事,推動政策支持與財政投入;另一方面,行業仍需解決盈利模式模糊、服務標準化不足、專業人才短缺等問題。專家呼吁,未來需通過“政府引導+市場主導+社會參與”的合力,構建多層次銀發居住體系,讓“享老”從概念真正落地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。
從“養老”到“享老”,不僅是詞匯的轉換,更是社會對老年群體從生存保障到尊嚴生活的價值觀升級。銀發人居的探索,正為超老年型社會打開一扇通向品質化老齡時代的新窗口。